硅藻泥的主原料是硅藻土,日语叫“珪藻土(けいそうど)”。硅藻泥这个概念是从日本引进,引进时将日语的“珪”改成了“硅”,把日语的“土”换成了“泥”。所以从概念意义上,汉语里的“硅藻泥”等同于日语的“珪藻土”。而在汉语里,作为概念,硅藻泥>硅藻土,即在硅藻土这一主原料上再加上其他材料才能做成硅藻泥。据说硅藻泥已逾上千品牌,在网络上做着铺天盖地的炒作宣传已近十年之多了吧。
那么,在中国铺天盖地炒作的硅藻泥,是否如宣传那样环保,又能释放负离子,又有吸附·分解甲醛之类功能呢?请先看一下下面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是对现在国内硅藻泥市场真相的深刻揭露。
看完了吧?接下来对上面两个报告的内容做一下要点总结。
先看一下报告一:
简而言之,报告一是对检测结果的如实阐述,没有对硅藻泥性能的理论层面上的说明。
(1)检测结果质量参差不齐,除甲醛性能有达标的,但多数不达标。
(2)产品诱生负离子的量也是参差不齐,甚至相差100倍。
(3)有些产品放射性核素严重超标,作为外墙涂料都不合格。
再看一下报告二:
和报告一相比,报告二对于硅藻泥的性能提高到理论层面上进行论述,是一大进步。
(1)硅藻泥中含有的硅藻土,有吸附性能,但没有分解能力。吸附饱和后,还会再次释放。
(2)为弥补上述不足,商家宣传靠添加光触媒进行分解基本是一个谎言。因为靠光触媒进行分解,需要大量的紫外线。
(3)对宣传的释放负离子这一性能,没有进行检测,对吸附甲醛这一性能,进行检测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只能吸附少量甲醛,效果非常有限。
(4)硅藻泥的行业标准是只要是其功能性填料硅藻土能够检出,就算是硅藻泥。
而无论报告一还是报告二都承认功能性填料硅藻土本身不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是安全的。是否如此?对此该文章进行深入论述。因为这两个报告都忽视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煅烧”。还有就是多孔质的硅藻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该微生物是否有带来生物污染的问题。
而对于报告一中提到的放射性核素的问题,因为不涉及该文要讨论的功能性概念问题,就此不做论述。综合以上两个报告中提出来的问题点,本文就以下问题展开论述。
(一)负离子是什么东西?
(二)吸附甲醛和分解甲醛是什么概念?
(三)光触媒是什么东西?
(四)功能性填料硅藻土本身是否真的安全?
接下来,对上述几个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负离子是什么东西?
其实,“负离子”这个概念,也是从日本引进来的。日语叫“マイナスイオン(Minus Ion)” ,并不是经过科学定义的用语,而是所谓的Japanese English(日式英语)。本人在日本之时,曾经流行过一阵,后来遭受质疑,就降温下去。几近淘汰。下面这个是2009年2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 朝刊上的对负离子没有科学根据的报道。
对上面报道的内容,在此不进行详细的翻译介绍。报道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日本大阪大学的菊池诚教授,另一个是京都女子大学的小波秀雄教授。两个人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标榜的负离子的功能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针对负离子,我在此不进行赘述,正好本人翻译过该报道中提及的京都女子大学小波秀雄教授的有关负离子的文章。希望大家进行阅读,做更深入的了解。
小波秀雄:为何说“负离子”是伪科学?
在小波秀雄教授的上面文章里,提到了“摩尔浓度”这个词。《利用各种各样的负离子发生器测的离子浓度为103 ~ 105个/cm3程度。换成摩尔浓度仅仅是 10-16 mol/L。即使是吸入摄取了,期待生理活性(physiological activity)是办不到的。》。
综上所述,既然负离子的功能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就算你用尽办法,诱生了再多量的负离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吸附甲醛和分解甲醛是什么概念?
硅藻泥厂商对外卖点的重中之重是硅藻泥有吸附·分解甲醛的功能。很多消费者也是冲着这个才使用硅藻泥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便于读者理解,对“吸附”和“分解”这两个概念进行分别叙述。
那么,所谓的“吸附”是指什么呢?
上面的报告二里提到,作为功能性填料的硅藻土本身结构是多孔质构造,暂且不论吸附量之多少,这个构造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吸附性能。那么,所谓的吸附,顾名思义,就是将甲醛吸附进孔中,这个倒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吸附后的甲醛,去哪里了?是不是还在硅藻土的孔里?吸附的越来越多,饱和后又如何?这些问题,消费者是否考虑过?下面我告诉你真相。
其实报告二里已给出了答案,吸附饱和之后,会再次释放出去。关于再次释放出去这一问题,你可以查阅日本建筑学会编的「シックハウス対策のバイブル」这本书。
事实真相已清楚了,接下来的麻烦问题也来了。因为这涉及到了材料本身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这也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问题。“报告一”里提到一部分产品达到了吸附甲醛的行业质量标准,可是问题在于不管你吸附能力大还是小,都会迎来饱和点。饱和后会再次释放出去,达标与不达标的意义又何在呢?而且再次释放时,有可能是集中释放,危害可能更大。消费者购买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硅藻泥厂商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为了掩盖这个致命的问题,硅藻泥厂商需要“分解”这个概念。
那么所谓的“分解”是指什么呢?
“分解”这个概念,是为解决上述“吸附”存在的致命问题的需要而存在。顾名思义,即被硅藻土吸附后的甲醛,被解体转换成了别的其他物质(氢气和二氧化碳)。因为硅藻土本身无法分解甲醛,所以添加光触媒(二氧化钛)来实现。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光触媒本身真的能分解甲醛吗?就算光触媒真的能分解甲醛,它没有前提条件吗?
(三)光触媒是什么东西?
所谓的“光触媒(photocatalyst)”是指进行光照射后,显示触媒作用的物质的总称。而目前实际作为光触媒的物质主要是二氧化钛。光触媒被发现,研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详细了解,请查维基百科。也可以查阅“藤嶋昭”,“本多健一”,“本多ー藤嶋効果”等。
接下来,还需要解释一下,“触媒”这个词。所谓触媒是指加速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物质,而其自身在反应的前后,不发生变化。比方来说,有物质A,物质B,物质C,我们把光触媒当作是物质B,那么光触媒起的触媒作用就是将物质A转换成了物质C,而作为光触媒的物质B本身不发生变化。这么解释,该明白了吧。
问题是光触媒(二氧化钛)要起触媒作用,必须要有光的照射。那么这个光是什么光呢?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可视光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普及一下有关光的知识,请看下面的图。
光具有粒子和波的双重性质,是电磁波的一种,所以可以用电磁波的波长来表述。如上图所示,可视光线的波长在380~780nm(※1nm(纳米)=1米的十亿分之一)之间,而靠波长大于780nm那一侧的是红外线,靠小于380nm那一侧的是紫外线。而作为光触媒的二氧化钛起触媒作用需要的光不是可视光,而是波长小于380nm的紫外线。为何这么说呢?请看下面资料。
内容大致翻译如下:
二氧化钛是半导体,通过获得光的能量,使自身处于高能量状态,从而放出光照射到的表面的电子。如果此时获得的能量足够高,处于价带的电子会一下子跃迁到传导带。
电子跃迁的能量要从光获得,光的能量即光的波长的能量。从电子必须跃迁的高度,可知该能量是拥有紫外线波长的光。
E=hV E:能量 h:普朗克常数 V:振动数
V=c / λ c:光速 λ:波长
因此 E=hc / λ
在这里E是二氧化钛 3.2eV(=5.12×10-19J),代入已知数(c:3.0×108m / s,h:6.63×10-34J·s)计算,会得出需要的波长约380nm,从而知道光触媒起作用需要的光是紫外线。
到此,作为光触媒的二氧化钛起作用的前提条件的答案出来了。那么作为内墙涂料的硅藻泥,要想起到分解甲醛的作用,必须有足够量的紫外线照射才行。可正如报告二里说的,“我们室内的紫外线是微乎其微的,否则,岂不在家里也要抹防晒霜了?”。说得更吓人一点,若室内还需要那么强的紫外线照射的话,你不怕得皮肤癌吗?
顺便说一下,基于光触媒需要紫外线照射,所以送去质检时,在实验室需要用紫外线照射灯照射下进行试验。所以质检报告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质检结果。
总之,以上内容阅读起来感觉艰涩难懂的话,你就记住一点,要让光触媒起作用,必须要有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即可。
(四)功能性填料硅藻土本身是否真的安全?
接下来,讨论进一步深入,这涉及到功能性填料硅藻土本身是否安全的问题(致癌性问题)。而对该问题,国内没有任何讨论,而在起源国的日本却存在着争议。懂日语的可以自己去查(如:http://kyorinpg.xsrv.jp/category8/entry78.html)。本文对此不作结论,而只是将问题提出,用来共享。
在进入讨论之前,附带说一下硅藻土的历史。其实硅藻土在日本起初不是作为涂料使用。因为硅藻土具有保温,断热的性质,被烧制用于陶炉等。其后利用其保温,断热,防露,调湿等功能,开始作为内墙涂料使用。所以在日本硅藻土作为涂料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始于1994年左右。
报告二里提到,硅藻土的主成分是二氧化硅,沙子,石英石的主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严格来说,生的硅藻土是非晶体二氧化硅。生的硅藻土刚挖出来的时候,其“孔”中有不纯物,微生物等,如果不除掉,会影响硅藻土的调湿功能,微生物会有带来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基于以上理由,硅藻泥的制造工艺里有用约1000°的高温进行煅烧,祛除上述不纯物,微生物的工序。而这个“煅烧”工序,会带来另一个隐患。即硅藻土由非晶体二氧化硅变成晶体二氧化硅。说通俗点,就是变成石英结晶。而石英结晶同石棉一样,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分类为“第一类致癌物”。而硅藻土是否致癌的争议则源于此。(笔者注:“第一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
具体可以自己去查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网站。我是查了日文维基百科里的“IARC発がん性リスク一覧”这一词条,链接地址及截图如下:
https://ja.m.wikipedia.org/wiki/IARC発がん性リスク一覧?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对于致癌性的分类而言,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世界各国对某一物质致癌性的判断,都依据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发表。政府所采取的相应禁用行动也是依据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发表。比如石棉被IARC宣布为“一类致癌物”后,德国就禁用了,欧洲其他国家随其后,日本宣布禁用则远远滞后于德国,约10年前。而我国到现在为止,对石棉未采取禁用措施。
好了,为普及国际上的常识需要,绕了点弯。现在,言归正传。到底煅烧后的硅藻土致不致癌呢?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煅烧后的硅藻土致癌。即属于IARA分类的“第一类致癌物”
持有这一观点的理由,就是依据IARC(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分类。所以对这一观点的理由就没有深入解释的必要。在此就公布我所知的提及这一观点的资料。
资料1:「世界で一番やさしい 自然材料」(落合伸光・大江忍・大場隆博・山田知平著 株式会社エクスナレッジ 2013年6 月21日発行)
上图右侧划黑线处就是提及之处,在上面书的第150页。
资料2:日语维基百科“硅藻土”词条。链接地址及截图如下:
https://ja.m.wikipedia.org/wiki/%E7%8F%AA%E8%97%BB%E5%9C%9F?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上图右侧划红线处,是该词条提及硅藻土致癌性的地方。内容翻译如下:
认为硅藻土有致癌性,海外有禁止使用的国家。但也有有致癌性的是煅烧后成为陶状的硅藻土,未煅烧的没有问题的意见。「1」
后面的「1」是脚注,词条脚注处注明了参考的书。书的详细情报如下:
無垢材・無暖房の家:断熱・防音・透湿!奇跡の工法(山本順三 著 カナリア書房 2009年)
观点二:虽然不能断言不致癌,但也不能明确分类为对人有致癌性。即属于IARC分类的“第三类致癌物”。说白了,就是不清楚。(笔者注:“第三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比如“三聚氰胺”属于第三类)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由是虽然进行了高温煅烧,硅藻土粒子并非全部转化成了结晶质。另外涉及到在室内涂刷到墙上后,飞散量的问题。使用让飞散量降低的固化剂的话,没有问题。只是这个理由对煅烧后成为石英结晶的硅藻土本身的致癌性无法做出否定。只是借助其他手段,做到令煅烧硅藻土的致癌性得到控制。
以上,有关硅藻泥的问题,写了不少,再写下去,读者或许厌烦,就此罢笔。若拓展下去,每个问题都可以写成论文,感兴趣的可以去深入研究。
最后介绍一个产品,可以解决上述硅藻泥存在的所有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性涂料,它叫“查普沃尔”。详细了解,请百度“查普沃尔”或点击或复制网址(www.dehcpwe.com)到唯一官网做更深入了解!查普沃尔--世界最早,日本唯一贝壳粉涂料品牌。环保装修不二选择!
手机:15148733468
邮件:daerhanjingmao@163.com